「平行宇宙的蕃薯崎市場 Live Together
本計畫從111年開始凝聚臺灣都市計畫專家、藝術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在地居民店家,延續至今年計劃引入居民生活最日常的「市場」元素,探討如何在「中繼空間」將都市計畫下的現代道路開設與否,以及文化保存等議題放入永續城市議題思考,這是本計畫的重要願景目標。本單位已連續兩年申請社造計畫,111年度第一年執行「蕃薯崎1625 中繼空間藝術再生計畫」、112年度邀請逢甲大學建築系老師帶領學生、社區民眾以細膩觀察,針對社區永續發展的基礎「共享共好的社區人文生活環境」創辦藝術共食餐習坊,及建築奇想競圖,引導協助將空間轉化為情境創作故事,並給予空間故事無限發展的想像力,形成一種藝術想像上的中繼,為日常生活製造過渡和轉化的契機。
113 年度計畫者蔡佩烜將「台南色彩-紅磚、老牆、白灰色水泥粉刷、與黑青苔色、及綠色、跟曬在街道的衣服,剪出台南城市萬花筒中的一片片剪影。將生活中最平凡的衣服用彈性帶以想像編織出一張城市地毯,期待不僅再現台南在地街道,藝術場域更強調非被動展覽,而是主動邀請居民將家裡生活中閒置可用商品以互助互換方式,形成一個自然而然、更理解彼此的生活市場,於是,鄰里叫賣、供需互換、穿梭,「展覽是家裡,家裡是展覽Live together」。
本案最重要的作為之一更是開啟蕃薯崎老聚落一個新的鄰里交流場域。此老屋保有清朝老牆,但因都市計畫道路經過但數十年來未開發而閒置,故地家透過111年 至113年一系列計畫,預計將道路兩側閒置老屋,逐步整理,整理出的場域並賦予符合提升鄰里生活的功能,雖本案首波以展覽發生,但舉辦之用品互惠交流活動,為期三週,而特定一個高觀日邀請住在蕃薯崎的芬蘭藝術家靳陽座談交流,其中靳陽更化身為一日攤販推銷在地市場裡有趣的東西與居民交流。
本案以「中繼空間」之「非永久性、彈性及活化」為空間場域精神,「藝術介入」為手段跟累積意見,期望回饋在地,實踐「文化生活-生活就是文化」的體現,期待以「中繼空間」之名,找到廢棄的、被既有都市計畫道路貫穿的「居民與政府的土地」能被釋出,讓中繼計畫得以創造更多公共空間,真正呈現一個文化生活的都市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