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佳里區民安社區發展協會
(一) 人的資源:
民安里共有居戶716戶,人口數為1937人,理監事20人,社團6個長壽會、太極氣功會、讀經班、元極舞會、社區成長教室、環保義工隊。竹器工藝達人林河興先生,藤椅製作達人蔡文龍先生。
(二) 文化資源:
民安里鎮安宮、新宅玄天宮、慈濟服務處 - 藝文機構有,佳興國中、同安寮竹器工藝、 黑人藤椅,合益畫室
(三) 自然資源:
本社區座落嘉南平原,地勢平坦,平均海拔為5.5公尺、氣候溫和、主要作物有稻米、芝麻、紅蘿蔔、玉米、蘆筍等,另有榕樹、木棉花、木散步道、學校校園植樹。
(四) 生產資源:
本里有天噸獎冠軍牛得主-梅桂牧場 ,民安有機農場 (里內有好幾場),天美手套廠、馬賽克廠、製麵廠,國明雞蛋糕、彼緹娃觀光工廠、國王家族羽絨服觀光工廠、康那香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大潤發、加油站等。
(五) 景觀資源:
本里有鎮安宮、民安宮、新宅的天玄宮 、民安公園 、民安里同安寮2號劉家老屋。
1.鎮安宮玻璃剪黏
材料是吹玻璃,顏色、形體不一,匠師們必須將不同弧度和顏色的玻璃片,剪裁成需要的形狀,再黏在泥塑完成的坯體上面,這必須運用他們不同的巧思和創意,所以早期的玻璃剪黏,都具有匠師本身的特色。
2.梅桂牧場-天噸牛
民安社區梅桂牧場成立於民國59年 2015年(天頓獎)冠軍牛得主,該牧場有37頭天噸牛,養成率高居同業榜首,是國內第三大天噸牛飼養戶,環視畜牧業自動化,梅桂牧場是先驅,牛隻會主動排隊讓AI機器人擠乳。
3.嘉南大圳-蕭壟分線
嘉南大圳-台灣在1920年代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由台灣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佳里區舊稱「蕭壟」,蕭壟分線水源來自烏山頭水庫,是灌溉用水,春耕、秋耕放水時,為大地增添光彩
嘉南大圳蕭壟分線是社區里民最愛的散步路線,沿路有農作物有稻米、芝麻、紅蘿蔔、玉米、蘆筍,大豆...等
4.同安寮竹器工藝創作
竹器工藝達人-林河興師傅,是土生土長的民安里人,祖父輩時代大多是住竹屋,後因地震竹屋倒塌,里內磚屋漸漸取代竹屋,現今已無竹屋保存下來,但林河興對竹子的記憶與熱情不滅,從年輕時便從事竹器製作至今,刺竹椅更是急需傳承的特色工藝。
5.民安好食-牛奶小酥餅
社區產業牛奶小酥餅,結合在地玫桂牧場的生乳+在地養雞農的雞蛋+在地小農的芝麻+在地婦女手工製作,產出民安社區最在地的烘焙產業。
6.民安里遇見馬賽克
民安里內有一家生產各式塑膠馬賽克的工廠,主要外銷歐洲做為學童美術教材,負責人感嘆外國人願意用高品質且變化多樣的教材給小朋友玩藝術,而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連一個藝術的角落都沒有,如果能使用塑膠馬賽克指導里民馬賽克拼貼藝術帶動社區美學,讓社區活絡起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藉由這次文化部推動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補助作業的契機,發想將塑膠馬賽克來與社區做結合,讓藝術介入空間推展社區美學的提升,特邀請臺南市佳里區藝術家「洪賜評」老師,教導里民使用塑膠馬賽克來結合拼貼藝術的技巧,帶領里民進行馬賽克拼貼創作,用藝術家的眼光來提升社區美學,我們期望透過在地資源與課程,將這項拼貼藝術融入社區中,在社區推廣開來。
7.共築民安-竹現同安寮/竹編古亭畚
早期農村社會以稻米為主要經濟作物,古亭畚是當時農村社會,自給自足儲存稻穀所需,台灣氣候多雨潮濕,聰明的先祖以竹架將古亭畚撐起離地以免儲存的穀物受潮,也因為這樣古亭畚內部都能一直維持著合適儲物的溫度及濕度,通常儲存在古亭畚內的穀物都能保鮮長達一年之久,古亭畚除了儲存稻穀外,也經常被拿來儲存番薯、樹薯、玉米等等的雜糧。在現今農民種稻大多轉賣農會或碾米廠,留給自己食用的穀物也有限,古亭畚也因此英雄無用武之地,逐漸消失在現有的農村社會裡了。
民安公園旁圓環:圓環內大榕樹是10多年前因颱風頃倒的,榕樹移除後一直放空至今,此處是里民出入的必經道路,為不使農村印記消失,讓後人知道古亭畚在農村社會的用途並見證往昔農家儲放稻穀的文史,因此計畫在圓環內蓋一座古樸又古錐的古亭畚,承載在地共同記憶,也肩負文化傳承讓居民更能了解家鄉,也讓到訪的遊客感到很有趣,使圓環成為社區最佳文化景點。
8.藝綻民安-竹現同安寮
社區耆老回憶年輕時代,家裡缺的物品都需要自己動手想辦法搞定,多多少少都會一些基本竹編、木工等,不像現代人鋸子、刀子都拿不好。
竹編在台灣已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現今斷層很可惜,「一技在手別人都搶不走」,我們將外聘工藝師來社區傳授竹編技法,讓社區竹工藝文化更多元豐富。也期待藉由推廣竹編課,能讓里民察覺身邊的人有這項技藝是多麼好的一件事,漸漸感染民眾讓竹編工藝再現風華。
珍視傳統2024臺南建城400年,回望臺南曾是木竹籐類家具的大本營,工藝技術精湛,竹編從興盛到沒落,如今又能逐漸回流,讓民安社區加入一起編織出這片土地的重要記憶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