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甲區巧手女力編織農村未來

陳怡君〡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

同樣身為母親,深知育兒過程中的媽媽心思,陳怡君透過喜愛的手作,創立一處能接住其他媽媽「巧婦」的安心所在。

回到家鄉學甲大灣前,怡君原本在雲林從事花藝教學與園藝治療相關工作,因緣際會留意到雲林毛巾廠每天從機台清理下的棉絮量為數不少,嘗試加入其他植物纖維開發容器。上了織布課,讓她思考棉絮變身線材、再透過編織回到生活應用中,其實擁有更多開展性,加上「紡織」也與學甲的過去和現在緊密相關,怡君招募鄰近區域的媽媽們,一開始以加工環保回收的材料設計商品為主,2019年成立「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

 

〡溫故織心,啟迪媽媽們做回自己的心

怡君觀察到想在農村找份兼顧育兒生活的工作並不容易,「巧婦」提供培訓課程、彈性工時,建置以件計價的代工收入,「我希望媽媽們來工作室,可以轉移一下下注意力,做回自己、跟成員有共同話題,做出成品能受肯定,從這裡找回自己的價值與更多自信。」現有11位成員,分別來自學甲、麻豆、鹽水和臺南市區,一起設計研發,縫製自然材質的包袋、小物販售,也接客製訂單、舉辦體驗課程,時常可在臺南市集活動見到「巧婦」身影。

巧婦之間有個約定,成員每週至少要到工作室一趟,轉換環境與心情;搬遷前的工作室設有小朋友的遊戲間,正是想提高媽媽們出門的機會。成立至今,除30小時培訓,每年附加一主題選修:從自由編、玉米葉到今年是竹篾編織,「有些材料是一加一大於二,能幫助思考創作。」怡君先照每個人的特質與工藝程度分配工作,再依技術繁複度不同訂出代工價,也能一起討論費用的調整。

 

〡起行學甲,與自然纖維的新關係

因研究到棉花可混紡黃麻做線材,開啟怡君對早期學甲曾為黃麻產地的探索。小時候吃的「麻芛(muâ-ínn)」正是黃麻嫩葉。怡君的媽媽說起家中曾幫忙農民採收黃麻,換取曬乾的黃麻梗作為柴薪與衛生紙使用;老人家曾口述用幼麻綁豬、綁牛的記憶,七、八十歲的阿嬤更有紡麻線、織草蓆的經歷,「學甲大灣早期就是一處黃麻的小型加工廠,「中盤」會用牛車一家一家收纖維、麻繩、麻布載往北邊、還有高雄賣。」而現在的「巧婦」,正是麻布商品的小型工坊,重新連結起大灣與黃麻的關聯。

學甲種植大面積的硬質玉米(飼料玉米),採收後留下的玉米葉,也成了怡君的編織靈感;再從家家都有種的絲瓜發想,絲瓜絡除了搓澡和洗澡,削薄壓平後做杯墊,或做成能放進肥皂、香草料的小包形式,在地天然纖維的各種面貌,透過巧婦的巧手循環利用,可以實用又好看。

 

〡把黃麻種回來,人也跟著回來

本因單純需要纖維來鉤織做沐浴袋商品,怡君復育起黃麻「淡紅皮」種,憑藉當地耆老口述,反覆實驗黃麻的栽種與加工處理流程,一分地只種了十分之一,卻已讓兩梯次參與體驗的兩百位學員採收不完,連兩年為社區帶進人潮的採收體驗,讓她思考持續以「黃麻」為推廣主軸,吸引人來認識學甲在廟宇和虱目魚之外的其他特色。

當人流進來了,如何串連活動場域?如何帶入新的元素?怡君選擇從吸引她的植物纖維與手工編織認識土地、連結關係,在家鄉種下了黃麻,繼續探尋、創造中,尚在醞釀更成熟的時機點與更開放的串連機會,期許學甲能透過社造累積更多地方吸引力,讓青年願意回流,安居且樂活。  

 

—— 全文取自《起行臺南:社區生活進行式》

Achievements社造成果

進行中的計畫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