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內區創造生於土地的循環經濟

曾博揚〡大內區石子瀨社區

聯合石湖里、石林里與石城里的石子瀨社區,其名源自清乾隆光緒年間所設置行政區「石子瀨庄」;日治時期,這帶為嘉南大圳建設期間重要的採石區域;時至現代,居民採的變成了營養豐富的「綠寶石」——酪梨。

臺南大內區酪梨產量為全臺之冠,石子瀨社區將酪梨皮、果肉到籽善盡其用的程度,更是無人可及。八年前,曾博揚開始擔任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後,酪梨成為閃耀著地方創生光芒的綠寶石,而生長在曾文溪河床石礫上的甜根子草,也能成為社區工藝與環境教育的靈感場域。

 

〡起行大內,曾文溪畔的不可能

大內酪梨種植面積達三百五十公頃,相當於兩千多個籃球場,「是土壤和氣候讓這裡成為了『酪梨的故鄉』。」曾理事長說明,石子瀨大多為沙質土壤,正為酪梨所愛;來到一處社區合作的酪梨園,曾在八八風災後重新整理栽種,水災改變了土質,曾文溪畔沙地較濕因而富含微生物,反讓水果越種越好吃。大內現有九個品種,從五、六月到隔年二月都能收成不同種酪梨,曾理事長除向農民收購劣果再運用,也帶大小朋友體驗採果,農友在自家果園擔任解說員,且能直接銷售酪梨給遊客,建立另外的收入與互動關係。

連續三年,社區請來料理職人指導社區媽媽製作酪梨精緻料理,現成為遊程餐點的一大特色。在酪梨盛產期,社區收購過剩的果肉做冰淇淋、果皮能做植物染、萃取的酪梨液能做防蚊液、手工皂、化妝品。曾理事長任期間打破原本農民鮮果交易的常態,他發現農民會將自然掉落的酪梨作為堆肥或種籽栽培,同時丟棄大量不發芽的種籽,他思考著:「還能做什麼?」

「其實酪梨栽種過程不用藥,酪梨籽同樣檢驗安全,可透過天然日曬再乾燥製成粉,我們做出了酪梨籽麵、酪梨籽茶!」曾理事長領著社區,將「一顆酪梨的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

 

〡「甜根子草」的工藝生活應用

九月、十月是甜根子草開花期,曾文溪畔一片白雪茫茫,吸引年輕人來拍照,「花謝了,人走了,甜根子草能為社區留下什麼?」曾理事長藉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補助,進行社區人文產地景調查,發現三個里有九間大廟;他突發奇想找來藝師,教導社區用甜根子草梗製作迷你版「文武雙轎」放在宮廟展示,串連社區廟宇文化意象,也做小掃帚、編織杯墊,嘗試甜根子草的生活工藝應用。某回參訪南投埔里廣興紙寮,給了他取纖維做手抄紙的想法,更進而獲得臺灣工藝中心的補助。

至此,「酪梨」和「甜根子草」的商品機制和體驗教學已然成形,建構「酪梨文創坊」網路通路銷售酪梨相關商品。2020年,樹德科大助理教授張怡棻受文化局委託成為社區指導老師,帶領學生與曾理事長合作USR計畫,師生為石子瀨塑造品牌「LAï LAï 瀨瀨」,一句「『瀨』在你心內」,將循環再利用「酪梨」及「甜根子草」的溫柔宣言吐露而出。

 

〡利他帶動,共創幸福

外縣市社區到石子瀨參訪,時常羨慕曾理事長所分享來自政府資源的挹注及支持。他更深刻體悟社造基礎的重要性,好比因完成了對人文產地景的社區文化調查,才奠基後續都發局臺灣築角計畫的執行、創生地方產業及新年度「環保小學堂」環境教育的推展。

「現在大家知道我們推酪梨、甜根子草被大眾肯定、社區稱讚,知道我們有在做事,感到所有努力是值得的,是一路支持我到現在最大的力量。」曾理事長期許政府能更有力地持續支持社區的發展。八年理事長任期將屆,將傳承社造經驗給年輕夥伴,「要怎麼做社區營造?正是要以社區民眾的福祉為宗旨,一切合乎法令規定,包括食安,任何推動一定要以人民的幸福跟福利為首要目標。」曾理事長如此提點社造之初心,也是做社區營造的價值所在,唯有「利他」,才真正走向自身的幸福。  

 

——全文取自《起行臺南:社區生活進行式》

Achievements社造成果

進行中的計畫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