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西區以設計、聲音記錄街區,不只是源自百年布莊的三坪小店

楊子興〡錦源興

因意識到對設計的不滿足,循著心底「想做自己的創作」的聲音,楊子興離開了臺中創業的設計公司回到家鄉臺南。

2020年2月,在中西區中正路小巷的「錦源興」開幕了,傳承自1923年的百年布莊頂真精神,轉型為在地生活美學品牌,一棟三層樓高的白色透天厝在老街區內顯得現代時髦,子興推出富含臺灣特色的印花設計至今已22款,空間另展出訴說家族布業故事的照片史料。

當時街區內的老店家,依稀知道有個「小男生」來到這裡開了「新的包包店」,其實「錦源興」已在思考與實踐的是,從認識家族與家鄉開始,用設計說臺灣故事,而「錦源興」可以是認識臺南、臺灣文化的一個起點。

 

〡對街區的記憶與新探索

從小在南區新興國宅長大,子興對市區中正路的情感記憶來自於媽媽會帶他來逛街、吃麥當勞,出社會後離開再回來,他仍視自己是一名「新移入者」。從修繕老舊透天厝到開店營業,每天都和地方長輩有所接觸:常跟「羊城油雞」外帶炒飯,人不在店裡有里長代收包裹,對巷裡好奇的事有機會就開口問⋯⋯。他將跟店家的互動放上臉書專頁分享,甚至找來不同時期的古地圖回溯現街區歷史:早期中正路、國華街、友愛街、西門路包圍的區內,因房屋多以竹子搭建像雞籠而被稱為「雞朝(寮)」,這處光復初期十分繁榮的商業聚落,更早之前還只是魚塭地。

 

〡以視覺和聲音記錄雞朝

子興一直想對所在的「雞朝(寮)」探索更多,恰好和樹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張怡棻的課程合作在2021年上半年規劃聚焦於社區主題,「不潮怎麼叫雞朝」計畫於是展開。他帶著學生拜訪新舊店家十二間,透過行銷設計提案和創意視覺呈現對商圈的發現與想像,「過程讓我跟街區的黏著度更高,店家和我也能更認識彼此。」

延續對「雞朝」的記錄,2022年和插畫家「潮波」合作的「美食好鄰居」插畫地圖更往外擴及到正興街,透過可愛圖像一覽周邊美味與懷舊好店,也是一紙從「錦源興」出發串連店家的實用指引。在十月啟動的podcast頻道《小南生》,子興以四集訪談在地耆老的內容向文化局申請了社造補助,規劃向里長伯、羊城油雞老闆娘、「台麗旗袍」鄭師傅和「年」繡花鞋老闆討教在雞朝經營數十年的觀察分享,「這裡光場域上就很有趣,曾有一間中型銀行、兩間中型旅館跟數家舶來品百貨店,其中『白雪大旅社』就是羊城老闆娘開的。『星期一古著』側門轉角有個很舊的喫茶招牌,則是里長曾經開過的茶室!」

 

〡不受框架侷限的串連

《小南生》深入地方耆老的記憶,發掘更多中西區六、七零年代的休閒娛樂文化面貌,一如「錦源興」推出的印花系列不侷限於臺南的圖騰,也期許不被任何框架限制發展;頻道後續也將觸及其他子興在臺南生活、從事文創產業的心得與教學工作的多元面向。自稱「社造素人」,能讓周圍店家能有更多串連機會的形式,他都願意順其自然地嘗試,他認為,在地店家長輩才是街廓裡的主人,只是藉由「錦源興」讓更多人看見「雞朝」的故事,「不能本末倒置,這裡有屬於臺南的生活,不應該那麼被快速或商業化地操作。」

子興因其設計背景與創業經歷,理解商業思維,對身處城市型社造有以上感觸,他擅長產品開發的成本估算及市場考量,並觀察到社造領域在商品定位、服務體驗面上應跟市場有更緊密的接軌。三坪大的透天老屋,二樓印花布匹前就是《小南生》podcast的錄音空間,錦源興透過聲音的記錄,持續交織在地記憶經緯。他也期許能有更多可發揮設計與商業專長的對外合作機會,「『錦源興』的品牌量體小,彈性大,甚至發過音樂專輯。說不定未來會弄舞台劇、開咖啡店,可以做各式各樣有趣的事情,打破很多事情原本的界線,這才是我想要繼續做的。」

 

——全文取自《起行臺南:社區生活進行式》

Achievements社造成果

進行中的計畫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