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創立「大崎村落創藝基地」及「藝農號」展售冰店的林建叡、羅婉慈,在大崎村分別已待上十一年與八年,兩人因就讀臺南藝術大學建築所來到官田,建叡跟著老師、學長姐來到與學校僅隔一道圍牆的大崎村進行改造行動,是醞釀定居的契機點。
村落裡有許多種芒果的農家,而建叡和婉慈正是留下來種藝術的農人。兩位「藝農」領著夥伴一路種著心中所想,目前管理村裡十一處空間與景觀,除週末對外開放的「藝農號」據點,販賣冷飲、水果刨冰、小農產品和選物,他們透過體驗服務設計,建置主題手作教室和遊戲場域,週末有親子體驗、寒暑假則舉辦兒童營隊;2016年開始的「村是遊戲小島」,讓大小朋友穿梭環境間,感受到大崎山村的豐富性。
〡像創作,從自己的需求長出生活的想望
「我們真的不是從想要活化、復興山村這樣的問題意識切入社區,應該從青年尋求什麼樣的生活角度來開始。」建叡研究所期間參與改造的兒童圖書館落成後,社區面臨無法承接後續的營運,「改建後如何活化經營」成為他留在大崎的起點,選擇住下來,在人口老化的村裡摸索自己的需求,和在地人事物互相涵融,這一切像創作般慢慢長了出來。
婉慈描述在村落裡的移動方式是廣面性的,不像住在都市大樓裡垂直且封閉,她想要的生活感就長在這處遊戲小島之中,豐富的生活感卻容易因頹敗的鄉村景致無法讓外人感受到,透過老屋環境的改造,讓在地人感受舒服的生活感能再回來,年輕人在這裡生活也能感到安居。
村裡的斜坡步道則讓阿公阿嬤串門子時能行動便利且安全,從在地居民的使用角度出發,改造不會只是獨善其身,再從訪客的體驗者角度整理出遊戲場和教室,建叡補充:「村是遊戲小島的重點在於善用農村的環境特質:穿梭高低、寬窄之中,公共空間跟「私有」空間有時界線是模糊的,在每個駐點可以進行遊戲體驗,因為是個內聚型的聚落較為安全,這就是大崎村特別的地方。」兩年前將老碾米廠改建成了「藝農號」,成為問路站、讓遊客休息停留的空間。
〡有意識地進化,建造更有策略的串連機制
兩人對聚落的想像,將在2022年底前迎來第十二、十三處的空間更新,其中涵蓋了遊程的提升、場域的主題性擴增,想來也逐步累積出地方和自身的成長。相較於傳統路線的建築人,從與地主屋主的溝通討論、連結公部門資源到空間的經營,在大崎村有更全面與彈性的學習。兩人形容自己是「體驗服務設計師」,目前每一處空間節點都有設計過的教案SOP,例如紅瓦教室做植栽、過往是阿公小時候學堂的「崎藝館」用來製作竹製童玩「地雷陀螺」,目前有六關遊戲開放小朋友暢玩集章兌換冰淇淋,這幾年也發展出空間構築、課程教學與營運所需人力的協作系統。
這兩年因遇上疫情,營隊停辦,每週末六日的體驗活動走走停停,期間蹲著馬步,那幅從一開始就放心上的「珊瑚潭藝農聚落」圖像仍逐步落實中。建叡談起日本瀨戶內海與新潟大地藝術祭,所在的大崎村有山也緊鄰水庫,加上南藝大擁有人力專才的藝術資源,如連接南藝大的吊橋能重新開通,烏山頭水庫、南藝大和大崎村的軸線將能完整串起來,「這裡就可以從水利人文玩到農村和藝術『工』藝!」他也期許公部門能更有策略性地串連社造單位和鄰近公部門文化景點,能有一個機制彼此討論聯合行銷導流客群,「品牌性和客群可以互相分享,點跟點的合作,最後能變成一個網狀遊程的循環。」期許有機會串連更多彈性的遊程組合,也為區域打造更健康的商業機制,一起越來越好玩!
—— 全文取自《起行臺南:社區生活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