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為了解決軍糧的來源問題,決定採取軍隊屯墾的方法,一方面留守安平和承天府的禁衛軍,一方面派遣大批軍隊分別向南、北二路找地開墾,寓兵於農,自耕自給。在後營的鄭軍便在此地進行開墾,開墾之初除了調派部分兵力支援附近營區的開墾工作,後營也仍負責後勤的業務,運送糧食到各營鎮補給,後營此時的繁榮和興盛,由此可以想見。 康熙23年(1684),台灣劃歸為大清版圖之中,沒有妻室產業的鄭軍官兵都被調回大陸原居地,跟隨鄭軍來臺的福建金門人蔡應科因已取妻生子,因此留在後營繼續開墾,在本地區開枝散葉,傳有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五個宗親血脈,以四房人數最多。加上巷仔、竹圍、新厝、水溝、社尾等五角頭,合稱為後營境內的十角頭。光復後,後營一庄雖然分為二村,但庄民間互動往來並不因村的分界而有所隔閡。 藉著這次社區總體營造機會,將双營的歷史與文化再次的呈現,讓外界了解双營、進而愛上双營這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好地方。
:::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