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內區有間歷史悠久的家庭理髮店,曾經歷日本時代烏山頭水庫興建及二戰末期「疏開」期間,店內生意鼎盛。九十二歲的第二代老闆楊四海,迄今仍每日開店,服務老主顧,也分享在地故事。
楊四海經營的「光明號理髮店」,位於大內老街上,對面是百年中藥房「義成堂」,店內仍可看到早期為客人洗頭的洗水台及水槽、客人等候的木製長椅、二張理髮椅,還有楊四海父親留下的小木櫃,裡頭存放著舊式的剃刀等工具,牆上高掛一九五五年楊四海申請的營業登記證,當年的資本額僅六百元。
建水庫、二戰疏散 見證台南大內兩高峰期
楊四海表示,父親剛開設光明號時,正值烏山頭水庫興建時期,當時大內湧入很多人,庄內就有三間戲院,還有「菜店(台語,酒家),因理髮店只有二、三家,店裡生意非常好,曾有多達七張理髮椅,還請了二名福州師傅,店內約有五名人手。
二戰末期,一九四五年當時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遭到美軍轟炸,許多民眾從市區「疏開(疏散)」到大內等鄉村避難,是光明號理髮店另一個生意高峰期。楊四海表示,當時家中經濟很好,但受到一九四九年幣制改革影響,「四萬換一元」,家境大不如前。
楊四海習藝三年四個月,退伍後接手光明號,提供的服務包括剃頭、洗頭、刮鬍子、掏耳朵等,手藝好、有不少固定客人,當時附近就是市場,人來人往,常要做到半夜十一、二點,有時打烊後有人敲門,也會開門服務,後來市場遷移、現代化髮廊興起,及人口外流,「晚上八時卅分就可以打烊了。」
近來,楊四海因年事已高,雙腳不耐久站,僅服務少數老主顧,但他仍會打開店門,除了老朋友會上門聊天,也常有學校老師帶著學生,或是輕旅行的民眾上門參觀,認識大內的人文故事,楊四海也總是不吝分享,訴說老店、老行業的生命故事。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95357